信息爆炸,炸毁了我

信息爆炸,炸毁了我

最近发现了一个现象,我似乎没有办法坚持做一件事情很长时间了,而且这个“很长时间”变得原来越短了!

上一次我自发的坚持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应该是考研。那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,那时候我坚持每天去自习室学习超过6小时,持续了将近9个月时间,几乎没有间断过。再上一次可能是高考,算是坚持了三年学习,但那已经是13年前的事情了。

读博士以后,我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就慢慢变弱了,那是大概6年前。比如做实验加写论文有时候可以到3个月左右。参加工作后,业余时间我还是想多学点东西或者做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,但是我渐渐发现我很难坚持了!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不能坚持学完一门公开课(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),后面变成不能完整的阅读一本书(大概1个月左右),目前已经慢慢出现不能完整地读完一篇论文了(大概需要几天到1周时间)。更可怕的,我甚至难以完整的阅读一篇报道或者博客了(十几分钟到几小时),经常是读了一半就是去兴趣或者被其他信息拉走了。比如,我会在上网阅读书籍的时候,不定期的打开知乎、youtube、股票报价、微信等等,浏览一些信息,甚至有时候我会完全无目地滑动网页、切换窗口等等,然后回到我刚才在做的事情上,如此循环。到头来往往是时间过去了,什么都没得到。

短短十几年时间,我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从3年下降到了30分钟,甚至3分钟。(比如,你可以坚持读完这篇博客吗?)

我发现的一些现象:

  • 在做一件事情过程中,不定时、无意识的打开其他网站开始浏览。比如知乎、领英、视频、股票报价、微信等等。
  • 很少能完成一个系列性的事情,比如关于某个主题的多篇博客
  • 很少能保证质量的完成一个公开课(作业),经常是只完成了前几个
  • 经常搜集各种学习网站资料等等,但是每一个都只是展开一点点,然后就会被新的东西吸引而停止已有的学习
  • 经常被新的问题吸引,而停止解决就的问题,然后旧的问题被永远忘记
  • 很容易被打断,即使发生的事情并没有非常重要,仍然被轻易打断
  • 无法完成“大”一点的项目
  • 经常是微信或者其他手机通知一出现,立刻中断手头的事情
  • 长期如此的状态让我充满挫败感,挫败感让上面的问题更加严重了

尝试

其实发现这些问题,我想过并做过一些措施来避免,比如

  • 告诉自己不要分心,集中注意力
  • 强迫自己不要打开无关的网站
  • 写博客,强迫自己关注手头的东西
  • 隐藏浏览器的书签栏,防止自己无目的的打开其他网站

但是仍然没有改变现状,过去的很长时间里,我还是没有办法做更“大”事情,最多就是写了一些“粗制滥造”的博客(比如这一篇哈哈)。我甚至没有办法构思和写出关于某个主题的一系列日志,常常是半途而废。

进一步思考

因此,我决定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。首先是确定问题。现在问题的症状是:不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,这个长期甚至是1小时。
那么,问题本身到底是什么呢?我写下我的思考过程:

简单的“快乐”

首先我想到的是,这可能是现有主体(一个)和新的主体(多个)之间的矛盾。我会轻易被新的主体吸引,而放弃现有的主体,所以才会出现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的问题。

但是为什么我会轻易的放弃现有的主体呢?我想到两个原因:

  • 坚持现有主体更困难。因为更加深入学习,而深入学习往往意味着需要更多脑力,更加困难
  • 转向新的主体更轻松。因为任何一个事情刚开始读到的内容或者练习都是相对简单的
  • 坚持现有主题缺乏新鲜感,而新主题充满新鲜感

这比较显然,一个“无趣”又困难,一个“新鲜”又简单,大脑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简单的东西。

假设1:大脑更愿意尝试简单且新鲜的活动。

这个假设看起来是对的,确实符合观察到的现象。但是,为什么会这样?我想到了“贪心算法”。

贪心算法

所谓贪心算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的一种策略,即选择局部最优解。

假设2:大脑(人)倾向正向的反馈,比如满足感、成就感。

提出上面的假设,当大脑(我)处理问题的时候是为了最终获得正向反馈,比如满足感、成就感等等。

假设3:大脑(人)倾向采用贪心算法获得正向反馈。

这个假设可以解释为什么我选择新的东西,因为新的主体会在更短时间内、用最少的努力,换来正相反馈。

我举个例子,比如我在正在写博客,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,我仍然没有获得任何满足感,因为还没写完或者遇到了困难,这时候我会想打开知乎看看是不是有新的点赞或者关注,如果有会产生短期的满足感;在比如我正在写关于量子计算的作业遇到了困难,已经两天了也没啥进展,我会打开youtube观看一些量子计算的介绍性视频,因为我能听懂他们,看起来我也获得了“更多”知识,产生了短期的满足感;在比如我在学习分布式计算的公开课,听了两次了,感觉有点无聊,我会搜索另一门类似的课程,然后打开相关的视频或者课件查看,因为是新的,且比较入门的部分,我可以看懂,看起来我也获得了“更多”知识。

如此,我们可以归纳假设1-3:

公理:大脑(人)倾向采用贪心算法获得正向反馈。

我认为这是导致无法长期坚持的主要原因,因为贪心算法不会尝试远期最优解。大脑总是希望获得短期的正相反馈。

即便如此,长期坚持所获的正向反馈比短期反馈更加强大,持久,且有意义。举个弹吉他的例子,刚开始学习的几周时间往往是痛苦的,不过很快你就能弹几个曲子了,很开心!再往后事情变得不太顺利了,有几首曲子总是弹不出。这时你的大脑会希望放弃弹吉他,尝试其他的东西,比如箱鼓看起来不错!你开始学了几次,哈哈,确实很好玩儿!不过很快他就变得像弹吉他一样。如此循环。

进一步引申,贪心算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停留在舒适圈。

价值认知

继续思考,贪心算法可能不是问题的全部。我发现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,导致我们放弃目前的主题,就是对当前主题的价值认同度降低。
比如我在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的初期会认为内容很有意义、很重要。但是随着深入,这种认同会逐渐降低,这可能跟自己无法全面认识该课程的内容有关系,特别是在一半的时候。
由于自发的学习没有强迫的考试和作业来增加这种价值认知,自发的价值认知很快消退了。加上“贪心算法”,我很快就会决定放弃当前主题。

“一心一意”

继续思考,我发现最后一个原因是:不能一心一意的同一时间只想做一件事情!这种倾向很可能跟贪心算法有关系,大脑希望在同一时间获得更多的正反馈。如何获得?最简单的办法,同时开始很多“简单”的事情。

懒惰的大脑

我发现大脑比较懒惰,他更喜欢做自己会做的,或者短期内容易理解和学习的事情。因此大脑产生的懒惰情绪也会导致不能长期坚持。

为什么十年前没有这些问题?

公理:大脑(人)倾向采用贪心算法获得正向反馈,而贪心算法带来的往往只能是“简单的快乐”。

由上面的公理推论:

  • 价值认同度降低
  • 不能一心一意的同一时间只想做一件事情

那我不禁要问:为什么十年前我没有这个问题?其实,我不觉得我的大脑变了,变化的是周围的环境。

十年前,信息还没有爆炸。

十年前,我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难度比现在大得多。比如我很难获得很多线上的公开课,想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,我必须参加学校设置的、有限的几门课。而且我需要按照学校的计划完成它。虽然我的大脑仍然是“贪婪”的,但是我并没有很多选择。因此,我只能“专注”更长的时间,才能获得正反馈。

十年前,我接触到各种信息的渠道也有限,被分心的可能性也比较低。我还没开始玩知乎、炒股票,我不需要看赞、看股票收益,我获得正反馈的途径非常有限。

再一次的尝试

所以,整件事情的原因我归纳为:

信息爆炸的背景下,我大脑的“贪心算法”导致了不能长期有计划地做一件事情。

因此,解决方案从两方面入手

  • 信息爆炸
  • 贪心算法

具体方案:

  • 减少一段时间的信息摄入量
    •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,不打开知乎、股票等信息
    • 定时查看信息,而不是实时响应信息
    • 不要因为临时看到的一个信息改变计划
  • 制定计划,并无条件执行
  •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,并做完
  • 暗示自己长期获得正反馈更加有效,避免短期正反馈
    • 暗示自己不要从社交媒体中获得正反馈
  • 刻意练习,突破懒惰的舒适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