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软件设计原则

先设计,后编码

需求和设计阶段应该在软件开发的 60% 时间,而实现占 40%。没有事先规划,想哪写哪;结果被层出不穷的状况(还美其名曰需求变更)牵着鼻子、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:这就是绝大多数软件开发时间冗长、状况不断、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。

写”明显没有错误的“代码

而不是”没有明显错误“的代码。

除非你真的做了设计,否则你的代码一定没有什么”设计感“。用心设计,才能找到达到目标的路径中最短最快的那一条。
做到这一点,才能把代码写的简单,让人一眼看出意图、明显没有缺陷。

把复杂的功能写简单、写的让人一眼看懂、且知道是不是有错误,需要深厚的功底。

学最激进的技术,用最简单的实现

把可变的东西隔离到配置数据中

换句话说,程序最好只写不变的部分,如果需要变化,用最抽象的实现(元编程)。

“开闭原则”说的其实就是,程序代码写出来就不用再动了,这叫对修改封闭;但随便你需要什么样的功能,都可以借助既有的代码完成,这叫“对扩展开放”。
真正做到了“对修改封闭”,表现是“不需要动”“不要去怀疑”“可以增加功能,但没必要触动已有代码”

多考虑意外情况,不要只实现 happy path

Happy path 就是完全不考虑出错、不考虑数据竞争、不考虑操作提交时条件不满足、假定世界是完美的、按顺序来一切都能解决的这么一个执行流。

当然,happy path也是必须先找出来的。

先把happy path找出来,再一点点添加——这里可能出现意外,出现意外怎么办……逐渐添加、丰富下去,正确的设计稿就出来了。

在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异常情况

首先,要把异常分为几类。

然后,对确定来源的异常应设计正常处理流程——它是正常流程的一部分,是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好的,可不是什么异常。

之后,对未知来路的奇怪错误,不要姑息——见到了,就让程序崩掉。

最终,如果我们的程序的确有极高可靠性要求的话,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机制,及早发现程序崩溃并自动拉起新的实例。

如此反复,最终就是:一出错就马上抛异常崩溃掉的程序,出错的机率越来越低、渐至于怎么折腾都不会崩溃、甚至单实例都能7x24小时可靠运行;而使劲容错、绝不崩溃的程序,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出错、逼得用户不得不“重启下说不定就好了”“这破系统用十分钟就得重启,不然丢数据……不是丢新数据,旧数据都会被破坏……”

复用的诀窍:只做一件事情

其实一点也不难:只做一件事,把一件事做好,这玩意儿就天然是方便复用的。

这很容易理解。玩过积木吧?什么样的积木摆什么造型都用得上?

方块,对吧。

为什么方块这么容易复用?因为它最简单。

这实际上也是我前面说过的:把可变的东西隔离到数据中,程序只提供一组元规则!程序越简洁,就越是可以随意的拼起来、拼出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。

学习测试理论

嗯,不可否认,的确“总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状况”;但绝大多数情况,我们是可以预想到的。

作者:invalid s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2255673/answer/2325523343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